高中生考前焦虑有自杀念头,咨询师如何有步骤地开展咨询?

2018-03-12 18:31:55654

以下为北京二期班在线答疑分享。1879计划的辅助学习策略中,提供每两个月一次的专家在线答疑,由学员提出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,专家在班级群里为大家做解答。在线答疑是1879计划课堂的延伸和拓展。摘取共通性的内容,以飨读者。

张鹤提问:

一个高二的学生个案,感到上学很痛苦。最近两个月,每天都有自杀的念头,但是没有具体的准备行动。对考试、成绩感到焦虑,想考好又不愿意上学。应该做什么测验?

廖凤池老师回答:

首先要说的是,升学压力,尤其在高考前,从上初中、中考、到上高中以后,全力准备高考,这是长时间的沉重的压力。中国大陆这一部分压力之庞大,恐怕是现在全世界最严重的。

台湾以前考大学,录取率大概只有10-20%,压力也非常大。现在录取率大概120-150%。也就是说,只要你想念大学,都可以念。考试的压力比起以前,也减轻了很多。再加上多元入学,可以申请入学,可以推荐入学。如果申请入学、推荐入学,都不理想,最后才用考试。

很多台湾的高中生,这个学期就开始在准备申请入学和推荐入学了。如果没有理想的学校,到七月才会参加指定科目考试。所以他们的压力是分散的,到最后剩下不到一半,甚至只有1/3的人要参加指定科目考试。不像以前,一到7月就压力非常大。

大陆现在的高中生,几乎从高一开始,就非常重视成绩,学校也尤其重视成绩。但是对成绩高度重视,过度重视的结果,就会导致高中生在面对这个人生很重要的关卡时,有很大的心理压力、生理压力和课业压力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应该普遍对高中生做抗压的训练,包括让他们能够安排好日常生活,能够有适当时间分配运动、音乐、休闲、娱乐,以便能够来松弛身心的紧张。

当学业每告一段落,比如说月考、期中、期末考试完,可以有半天、一天或者几天的完全放松,放松之后再绷紧才可能有“力气”。

长时间都在高压力,没有放松的这个状况下,会让压力不断累积,累积到过度严重时,就会开始出现高度的焦虑、过度在意成绩、无法放松休闲、每天惶恐不安的症状。

如果对课业成绩,对未来升学,附以单一的价值,唯一的价值,就会在学业退后或失败时,出现自我伤害,甚至自杀的行为。

张鹤问题里提到的高二学生,我觉得其实不见得要从病态的观点来看。在这种高度压力之下,一般的学生也都会有一些焦虑的症状。

比较脆弱或者负面思考的孩子,这种焦虑、脆弱的、痛苦的状态就会更加明显。我们可以帮他们去正视、去面对升学的高度压力,所带来的适应困难的状况。

以前我在面对联考压力的时候,也会读不下去书,心中很焦虑,但是又得每天都考试。越读不下去,成绩越差,越焦虑。然后,我学会很多放松的方法,肌肉放松,数呼吸等等。

后来我就发现,这些放松方法都不见得有用,真正有用的是去读书,书读了就安心了,焦虑就会降低。

所以处理这种升学压力,最基本的方法,应该是对学生的读书计划的安排,读书时间的安排,来做一些指导。让孩子们更有计划,更有系统,更按部就班,更有效率地学习。当他能够按部就班、有效率地学习,他的焦虑、痛苦才会降低。

现在,我们常常会跟孩子讲,面对这样的升学压力,也是人生常有的考验。未来生活还会遇到婚姻、家庭、经济等等各方面的压力,每个人都需要面对。能够面对联考压力,也是对一个人应变能力、适应能力的考验,应该积极去面对,以平常心来面对这种状况。

建立学生积极面对的态度,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态度,培养学生有规律、有系统地学习,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、学习的步骤,让他们稳定有效率地进行学习,平常心面对高考的压力。

这是从比较正常的,正向的观点来做讨论。如果这些帮助都做了,效果还是不明显,我们才会开始去讨论他的焦虑症状,抑郁症状。

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去讨论焦虑、抑郁、痛苦,焦点一直都在这些负面的事情上,那他的学习就会被耽误,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况就会更明显。这有点自我应验,因为他预期会焦虑,结果一直讨论焦虑,越讨论越焦虑。

我其实不会很赞同刚开始就做病态的测验。不管是SDS(抑郁自评量表)、贝克焦虑量表、贝克抑郁量表、贝克自杀量表这些都是病态的测验。做了之后只能去判断他异常的程度有多严重,却很难判断很难得到正向的结论。

所以第一,不是应该用哪个测验,而是到底需不需要用测验的问题。到底升学压力的结构,形成的客观、主观的状态是什么?

如果这些都处理了,接下来他还是觉得压力大,可能就会用放松训练,用自我教导,用除了学习方法以外的一些心理搭配的copying skill(因应技术)。

如果这些也是教了还是不行,那我们就做一下测验。不管是贝克焦虑量表,还是SDS,题目都不会很多,做完之后是有常模可以对照,可以知道他是轻度焦虑还是中度或重度焦虑。

在贝克焦虑量表里面有些题目是测验恐慌的。如果有这些症状,适度地服用抗焦虑剂其实是最直接有效的。

我的孩子高中有一个同学,他成绩比我孩子好,但是当他在模拟考前,或者在大考试之前,都会拉肚子,会高度焦虑,导致他最后考的成绩非常不理想,远不如我的孩子。

我会建议我的孩子说,你要不要跟他说,请他跟爸爸妈妈沟通,去看一下精神科,吃一点抗焦虑剂,然后把考试稳定的考过。

但是还是很多家长不愿意面对,不愿意去服用抗焦虑剂。所以我觉得做完测验,后面要怎么处理才是大问题。

而且我要特别提醒的是,贝克焦虑量表,并没有重建常模,用的还是美国的常模。所以做完测验也容易误判,容易把焦虑程度、抑郁程度判断的太严重。对结果的解释要小心,不要贴上病态的标签。

我的经验,轻度焦虑,轻度抑郁根本不需要治疗。但是因为做完测验,就会很多个案被转到精神科。这种处置其实是有点大惊小怪,因小失大。本来面对联考压力,面对大考、高考,就会有压力,会焦虑。焦虑是正常的,不焦虑才不正常。

抑郁量表的结果,一般是要到接近重度抑郁以上,自杀率才会高。所以在此提醒,对测验结果不要过度严重化,否则做测验会适得其反。

另外来看贝克自杀量表的题目,是对活下去的理由,活不下去的理由,做一些讨论,比对。另外它对自杀的计划、准备以及过去的经验做一些整理。这个量表一般是根本不太可能拿去施测的。没事不要做。

像这个个案,他已经每天都有自杀的念头。如果不是拿贝克题目给他做,而是探问,直接用临床式的晤谈去谈。

我们发现他其实没有具体的准备和行动的计划,那我们可以说:我感觉得到你很抑郁,很痛苦,但是不要讲自杀,因为自杀不能解决问题。我们可以稍微跟他讨论一下,去矫正一下他想用自杀来逃避压力,逃避痛苦的可能性。

另外可能要预防一件事,就是如果学生平时就经常想自己考试会考的非常差,假设因为生病,或其他的原因,某一次的考试成绩突然崩盘,这个时候可能会很危险。学生因为心情激动,郁闷痛苦,采取一些行动的几率就会变高。

虽然,我们从他没有自杀的计划,没有行动,没有时间表,来判断他应该不会自杀。但是也应该先跟他讨论,自杀不能解决问题,而且自杀对亲人,对自己都会有严重不良的影响。

自杀不但不能解决问题,还会制造更严重的问题。以此去杜绝,他觉得自杀可以逃避,可以解决问题的预期。接着就可以讨论,突然间因为生病,或者因为其他原因,某一次成绩考的特别差,该怎么办?

这样做等于是打预防针,压力免疫训练。当真的出现那个状况时,应该如何告诉自己。如果以上这些都讨论过了,就避免一直停留在讨论病态,讨论负向的事情。

还是那一句话,解决升学压力最好的方法,就是去念书。有效率地念书;有系统地念书;有自豪的成绩,压力就会减轻。